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办学辅导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实践与思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
1. 紧扣时代,聚焦后疫情背景
本成果紧扣时代,聚焦后疫情时代大背景,详细阐述全球疫情爆发以及疫情常态化给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的新常态发展,以及在新常态下中外双方在合作环境等的变化下所带来的学生工作特点、学生管理实践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挑战,这对于具有后疫情时代特征的新时代背景下,建立符合适应时代需求和我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建设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2. 视角独特,弥补案例研究空白
本案例区别于目前绝大多数以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对象,把视角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既承担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还承载中外合作办学中多元文化冲突、国家制度差异、社会政治体系不同等特殊性所带来的工作挑战,针对这一群体建设实践的案例总结并不多见也不系统,本案例弥补了继续教育这一领域的空白。
3. 成效显著,具有推广意义
本案例结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领域中数十年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阐述了通过制定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等相关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辅导员学习和培训,党建业务融合促交流等主要做法,以及在思政教育、管理服务、安稳工作、意识形态等方面取得的显著工作成效,为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者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对策和实践指导,从而更好地实现推广效果、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背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国内最早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三十余年来,积极探索与世界知名院校和优势学科的合作,在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打造师生交流平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伴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发展,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呈现出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高校同类项目中享有良好声誉和广泛认可。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界定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公布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个。在我国教育涉外办学的十几种形式中,中外合作办学是唯一以高于部门规章的国务院法规规范的办学形式,也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最为深入、最具实质性的形式。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是对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办学的一场大考。疫情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导致中外教育交流受阻,也使中外合作办学在招生、师资、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史无前例的危机挑战,如何快速有效应对并拿出解决危机的方案,以保障中外合作关系的稳定和教学秩序的正常推进,不仅关乎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存亡,也是对辅导员队伍的一次历练和考验。
二、主要做法
在工作实际中,学校相继制定和完善了包括辅导员建设、学生工作、安全稳定、意识形态等相关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及在制度基础上开展诸多专门会议、专项研讨、主题活动等,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建立符合后疫情时代特征的辅导员制度体系,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助力教育教学成果。
(一)完善制度建设
辅导员相关制度
作为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实施单位,继续教育与远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制定《关于在学历和中外合作办学系统设置兼职辅导员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辅导员管理制度》,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特殊性,对其选聘配备、岗位职责、工作要求、解除聘用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和具体要求。
学生工作相关制度
学院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特点,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思政教育与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细则》,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管理细则进行详细规定。文件明确“建立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党总支书记为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主任,其他院领导、党支部书记、学工部门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为委员,负责建立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项目管理团队相结合的学生工作组织形式,科学配置学生工作队伍,研究部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组织落实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和安全稳定工作措施,协调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学院实行学生事务部、项目部“各有侧重、齐抓共管”的学生日常管理服务机制,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队伍,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教育、日常管理服务,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学生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及全部辅导员参加,传达、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等,同时就学生工作中具体事宜进行研讨,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和学生工作质量。
“五育”并举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精神,学院制定了《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施方案》,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特别面向中外合作办学各项目学生开放相关线上课程,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增值服务。相关课程包括:美育艺术类《中国古典美学》和《聆听国乐》;体育类《中华武术道艺:太极与身心拓展》;名师讲堂类《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创新》、《00后团队激励》和《行为金融学》等课程。在“五育”在线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反馈良好并主动提交学习总结,这也促进了学院同类在线课程的建设和研发。
安全稳定及意识形态相关制度
为确保新时代坚持中外合作办学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方向,学院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参教案审核制度》,进一步规范中外文教参和教案的引进和选用管理工作;后续进一步制定了《中外合作办学意识形态工作清单》,成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部意识形态工作小组,以学院书记、院长为组长,中外合作办学分管领导、中外合作办学各项目部主任为副组长,中外合作办学各项目部工作人员为组员,负责中外合作办学意识形态的管理和落实。在安全稳定工作方面,撰写了《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学生安全稳定突发事件处置及思考》,对学生安全稳定相关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对策思考,以更好地开展安全稳定、心理服务等相关工作。
(二)加强辅导员学习和培训
根据学校辅导员的相关工作要求,结合防疫形势,学院定期组织开展辅导员业务学习和培训。
学习《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手册(试用)》和《辅导员深度辅导的谈心谈话技术》,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形势下深度辅导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舒缓心理压力,加强关心关爱。
参加《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涵盖辅导员增强形势与政策学习能力,校园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能力提升等内容,帮助辅导员减压赋能,多角度改进心理健康工作能力,特别是在疫情突发严重的时期引导学生排解困扰、疏导心理压力、培育积极心态等方面给与辅导员切实可行的实战经验和工作技能。
3. 学习包括《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上级文件精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涉及的学生群体从年龄到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性,各项目部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了各项目部“学生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方案”,从细节入手制定工作流程,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员工作以及学生思政工作。
(三)党建业务融合促交流
通过学院建立“党建与业务”相融合为主题的党支部扩大会议制度,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提升团队业务能力和增强团队为师生服务的工作方法,并在各个与辅导员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业务部门进行推广和实践。
“党建与业务”相融合的主题支部活动在2022年春季学期突发新的疫情紧张局面里,为辅导员队伍整体能力提升发挥了助力作用。支部定期召开的扩大会议分享防控疫情与辅导员工作有机融合的心得体会和成功经验,帮助辅导员取长补短防微杜渐。辅导员带领学生们学习了解国家颁布的有关防控疫情的相关法律法规,定期组织学生们注射疫苗和核酸检测,在线培训学生使用北京健康宝和相关防控疫情知识,及时发布防控资讯解决学生上课和出行困难等。对于突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运用心理辅导专业知识和“共情”安抚缓解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焦虑紧张情绪,多次避免了将要发生的险情,为校园安全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三、成效与启示
通过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辅导员工作在思政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果,学生满意度持续提升,有效保障校园安全,把牢意识形态阵地,助力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
后疫情时代的辅导员工作创新思路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辅导员队伍,其建设的目标和思路都将基于大环境的改变而面临新挑战,也会基于其独特性和复杂性而衍生出新对策和新思路。百年不遇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已经第三年,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为之耗费数以亿计的资金去研发药物预防和治疗这个还在不断演变的病毒,然而似乎距离全民免疫的理想目标还相距甚远。处于这种非人努力而改变的局面中,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路需要跳出原来固有的模式,需要对自身的责任、目标、路径、结果等环节重新定位和科学评估,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创新辅导员队伍的技术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在给辅导员附加重重工作压力的同时,也应该赋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和知情权,让这支充满激情和能量的队伍不断薪火相传,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迎接未来的风雨彩虹。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在线集训营将于3月11-12日线上举办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