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聚焦全省“三农”创新发展培训项目,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学院组织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以农村基层管理干部为切入点,以提升农村基层管理干部领导力为先导,以促进农村社会创新管理并服务与民生为中心,直接扶持并改善当地农村社群生活。
(三)坚持回访调研,掌握培训实效
一、项目背景: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是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为我国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基本情况:
西北大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学校近年来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升级,全面打造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颇具特色的高水平非学历平台。学校现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中国成人教育学会“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学校经济管理学院拥有国家级研究基地3个,省级研究智库和基地6个,在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产业振兴等方面取得瞩目成果。城市与环境学院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等方面为国家和基层农村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哲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以“立足西部、兴学报国、扶贫助困、服务桑梓”为专业建设宗旨,凝练形成西部扶贫与发展社会工作、城乡社区建设与发展、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项目评估与管理四个特色方向。众多的支持学科,形成交叉融合、应用型强、覆盖面广的特色,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体化培养模式。
三、项目成效:
乡村振兴——聚焦全省“三农”创新发展培训项目,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学院组织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以农村基层管理干部为切入点,以提升农村基层管理干部领导力为先导,以促进农村社会创新管理并服务与民生为中心,直接扶持并改善当地农村社群生活。
截止目前,学院已成功组织开展“全省三农工作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示范培训班”、“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培训”、“2020年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2020年全省农业农村改革涉及任务梳理与实现路径专题培训”等乡村振兴系列专题培训班累计10期,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培训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四、项目特色:
(一)选配优质师资,打造精品课程
西北大学作为综合性省属高校,充分发挥综合学科优势,根据培训涉及的不同学科,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10个院系甄选出20余位专家教师联合省内外高校专家教师组成专家师资团队。在培训中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帮助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培育发展项目,并引入省内外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例如学校梁忠民教授主讲《城乡融合入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改革路径》、陕西省社科院王健康教授主讲的《关于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博文教授主讲的《基于乡村振兴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农民增收》、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特聘专家董驰教授主讲的《直播带货-农产品的品牌曝光与销售》等内容均收到了受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学院师资团队结合培训项目研发“秦岭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新农村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服务与信息化建设”、“乡村健康卫生”等培训专题5项,乡村振兴系列优质课程达70余门。
(二)结合实际需求,创新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了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培养方法上更加注重学员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村庄管理能力的提升。新加入的知识和案例通俗易懂,符合乡情,获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培训班”中增加农村电子商务理念与应用及案例分析的培训内容。该培训让基层工作人员更多的了解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基本理念和实现方式,为促进我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同时,学院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和重点问题研究、省级乡村振兴规划咨询、项目咨询和企业发展咨询、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乡村文化传统保护等任务。在长期的培训工作总结中形成知识学习+项目培育+帮扶振兴的全链条培养模式,以乡村能人带动乡村自我造血能力,激发乡村综合发展。开拓高校培养人才新模式,创新乡村振兴发展新途径,最终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相结合,乡村振兴智库建设,校地联动,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三)坚持回访调研,掌握培训实效
为追踪和检验培训班的效果,提升和改善培训质量,定期采用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对学员训后情况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展进行调研。三年间,电话回访300余人次,回访内容涉及参训学员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回乡应用情况、电商直播带货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等。通过回访,教师与项目管理人员全面收集了受训学员及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于村庄治理和农村社区发展的经验和建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状况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项目评价及启示
“乡村振兴”培训项目的开展不但有效促进了陕西省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特别是基层干部素质能力的提升,对于帮扶农村弱势群体、改善农村的社区的理念,探索现代农村基层民政干部持续教育模式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继续教育事业,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增强办学能力,扩大办学覆盖面,完善继续教育办学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对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有效促进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继续教育的覆盖面和受众面。
一是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过去学校培训主要以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基本不涉及乡镇以下基层人员。这次乡村振兴培训人员全部来自最基层,又代表中国社会成员的大部分。授课教师在与学员接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村干部。
二是有效提升了学校承办综合类培训项目的能力和水平。为以后与以往专题培训不同,“乡村振兴”在一个项目中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大大锻炼了学校将众多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于一个培训项目中的组织管理方法。
(二)有效推动了陕西省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乡村振兴”培训的模式启发我们要树立“理论结合实际,着眼能力提升,教学互动相长,激发自主学习,调动学员潜能,启迪学员思维”的“六位一体”培训理念,坚持“求新颖、求实用、求个性、求特色”的原则,要以学员需求为导向,根据陕北、关中、陕南的地域属性,制定出配套、合理、有效的培养项目方案,开发贴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成员实际需要的项目和课程。
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打破呆板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加大学习者参与力度,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实际能力的提升,强化教与学的交流,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教学道具等辅助手段,以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案例式、情景式、讨论式、模拟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方式,充分让学习者体验真实场景中的情况,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多重效果。
总之,通过整合农村、政府、高校与网络媒体资源,从而达到丰富了培训内容,更新了方法理念,创新了基层干部培训的方法。开拓了高校培养人才新模式,创新了乡村振兴发展新途径,最终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相结合,乡村振兴智库建设,校地联动,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2023(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将于5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修班将于5月25-26日在广州举办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