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较多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设计,不利于培养德才并举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成人教育也同样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之才,在成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针对成人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自信心不足等特点,突出课程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基本职能,将管理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技能点与民族自信、价值引导、积极进取进行深层次的融合或渗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1)通过政策引领、中美领导人视频对话、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等运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祖国,增强了自信心;(2)通过华为的责任担当价值观的分析与甘肃白银马拉松事件的反思,目的是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使命担当精神,无论是从事任何一个行业还是开展任何一项活动都应担负起组织赋予的使命,严格按管理的规程办事;(3)通过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的情形及当下热议的年轻人“躺平”现象的讨论鼓励学生要胸怀远大理想,志存高远,不满足于已有现状,拒绝平庸、躺平,追求高级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管理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反映本课程学科性质的需要
马克思曾经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具有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从管理的社会属性来说,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谁来监督、监督的目的和方式都会不同,因而管理活动也具有不同的性质。[3]很明显,管理的社会属性与思政的内容有相通之处。既然管理具有社会属性,那么以“管理”作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课程也必然要将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出来,从而更全面地体现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即从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出本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而在《管理学》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元素,就是要使管理的社会属性凸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管理主体、管理目的和管理方式是有所不同的,特别是通过中国和西方政府在这次防控新冠病毒疫情管理方面的各自表现,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模式的优越性。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广州大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各专业比较系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正是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而人才培养目标又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这就意味着《管理学》这门课程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有其独特价值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同时为各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管理知识基础和通用管理能力。”表面看来,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设计上没有直接标示出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本课程所要讲的“基本原理”应渗入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所要提高的“管理素质”、“理论素养”等应具有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和素养,从而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三)体现本课程育人功能的需要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意味着专业课教学不仅具有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功能,同时也有着“立德树人”的功能。不过,以往本课程的教学偶尔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管理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管好他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设计较多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设计,随意性较强,难以引起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深度思考,有时即使课堂上有感觉,但三分钟热度后就抛之脑后,思政效果不明显。因此,必须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力求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思政要素,从而发挥《管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端正学生思想观念的需要
当今开放的国际大环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也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有些成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倾斜,总以为发达国家科技发达,管理规范,民主自由,什么都好,而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官本位意识浓厚,官僚主义严重,啥都不行。有了这种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理,也就不可能认真对待《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只想着如何混个文凭镀镀金。而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应把强化使命担当作为重点,教育成人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引导成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管理观,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管理学》课程思政架构
三.实施成效
(一)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习总书记对家国情怀的积极倡导,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大力弘扬,也是对当代中华儿女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的激励与号召。我们通过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就是要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在成人学生中弘扬家国情怀。例如,通过解读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分析等内容渗透后,可让学生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新的战略举措顺应了时代要求,提振了经济,改善了民生,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从而更加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更加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观看中美领导人的视频对话,让学生认清当前及今后国际形势的严峻性及中国在国际上所面临的种种挑战,面对国际强权势力,我们应据理力争,决不退缩,同时也要看到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它会更加激发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自主创新的意识,也使学生感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并将自己的爱国心付诸于实际行动,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的主动权。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播放《人民至上——习近平指挥战“疫”进行时》短视频,向学生展示新冠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并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卓越领导能力,抗疫、生产两不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了国家的统一部署,一定有信心战胜疫情,让社会恢复常态,作为青年,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报效国家。
(三)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要学做事,先学做人。我们的培养方向是为社会培养各级管理人才,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在于会不会做人。因此,通过分析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的案例,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明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会应是有章可循的,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社会各项规章制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诚信、友善、敬业、守法,正确处理自我和他人、个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果断斩除个人狭隘的自私自利思想,遇事要沉着冷静,善于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公民。
(四)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
成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当然不排除有学生把拿一张文凭作为求学的第一目的,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本着为解工作中之困惑、提升工作之能力而求学的。而工作能力的提升又与其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相关联。无论是专门性的思政课程教育还是渗透性的课程思政教育,都并非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在于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媒介来提升其工作能力,从而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因此,通过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手提馒头矿泉水接受采访的情形及当下热议的年轻人“躺平”现象的讨论鼓励学生要胸怀远大理想,志存高远,不满足于已有现状,拒绝平庸、躺平,追求高级需要,学会做事,从而少走弯路,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第六届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将于6月16—17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修班将于6月19-20日在厦门举办
第五届人工智能“职教百强”院校长高峰论坛将于7月6日-8日在上海举办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