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解决地方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提供了思路。
一、背景与意义
永康是我省工业大市,五金产业发达,当前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压力。永康教育资源匮乏,无法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困扰永康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迫切需要得到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我校的学科特色与永康产业结构高度契合,校地间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存在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基础。基于上述背景,继续教育学院以服务学校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创新办学模式为抓手,通过建设“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下简称“学院”),建立校地深度融合的教育服务体系,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1.为破解县域发展人才瓶颈提供经验示范。学院紧密围绕永康发展需求,建立地方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流程人才供给平台,为地方人员学历提升、知识更新、素质拓展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系统性解决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壁垒问题。
2.为永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撑。学院围绕永康经济发展需求,全面拓展政校合作的内涵与边界。深度上,构建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广度上,涵盖干部培训、人才引育、技术研发、产业咨询、创新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全面服务地方转型升级。
3.为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提供重要窗口。学院的建设是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有益举措。学院直接在产业地办学,突破了传统高校的办学模式,实现了高校教育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开辟了政校合作的升级版,将有效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和贡献度,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二、做法
(一)学院定位
以浙江工业大学师资和学科平台为依托,以服务“世界五金之都、品质活力永康”建设为目标,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与高水平建设“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将学院建设成为“新时代干部的赋能基地、现代五金产业技术人才的供给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基地”。
(二)合作内容
1.共建“新时代转型发展干部继续教育基地”。发挥合作优势、创新教育模式。为提高永康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便利性”,为永康定制开设“干部高研班”、“专业特色班”,从转型发展战略层面为永康党政企干部,全面拓宽工作视野、更新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发挥工大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继续教育基地在开展学院预算内计划的继续教育工作外,将发挥工大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局、市人社局等部门为永康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做好服务工作。
2.共建现代五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支持永康五金技师学院建设。发挥工大学科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学生培养、专升本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助推技师学院总体水平建成国内一流。培养职业专业人才。学院将联合五金技师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整合永康产业资源,创新培养模式,通过3+1、3+2等形式,培养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具有现代五金产业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
3.共建现代五金技术创新服务基地。共建“丽州研究院”。研究院将建设提供国内一流的现代五金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支撑永康五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实行开放式管理,向包括浙江工业大学在内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团队和永康本地企业研究院开放,吸引并服务于来永康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共建浙江工业大学永康研究生培养基地。面向五金产业创新需求,依托丽州研究院研发环境、企业研究生导师资源,创建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研究生达到一定规模,研究院科研环境和后勤保障等条件成熟时,合作成立“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永康分院”。
(三)学院运作
1.按照二类事业单位实体化运作。学院运行经费列入市政府年度预算,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其中部分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为事业编制,其他岗位以劳务派遣方式向社会招聘。
2.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设立管委会,负责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审定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管委会成员由双方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管委会主任由浙江工业大学分管副校长和永康市市长兼任。院长由乙方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任,另设执行院长,由院长提名经学院管委会审定后聘任。
3.学院管理机构设置。根据学院现阶段3个基地的建设任务,学院下设3个相应的管理中心,即继续教育中心、专业教育中心和创新服务中心,设立办公室,作为学院综合管理、保障部门。
4.成立学院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主要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指导、支持,成员由省内外相关专家组成。学院发展指导委员会成员将聘请为“永康现代五金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为永康市的产业升级提供咨询服务。
三、成效
(一)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院从筹建到成立,一直受到永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政府层面看,市委书记和市长双带队亲临学校参加签约仪式,市长多次专题听取学院筹备工作汇报,分管副市长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协调学院筹建工作。成立当天,永康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临会场,都表明永康市对学院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从社会层面看,学院的成立成为永康社会今年的热点话题,相关媒体多次报道,当地师生、市民、企业家等对学院寄予了热烈期盼,也表达了进入学院学习深造、开展产研合作的强烈愿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成为永康专业人才供给和服务平台
为从根本上解决永康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学院先后成立了永康现代五金产教合作联盟、浙江工业大学永康研究生培养基地,选派输送了50余位专业教师,开展实施了永康产业急需技术人才(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高研班、面向2035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省级高研班、工大头雁班暨“3+2”一体化本科生培养项目、永康青年企业家现代素养“陈亮班”、永康市青年干部现代科学素养“胡公班”等各类人才培养项目,一年来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00余人,各类公益教育活动受益面2000人次以上,为永康从“中国五金之都”到“世界五金之都”的跨越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启示
(一)创新地方高校与政府继续教育合作模式
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的成功实践就是校地合作在继续教育领域的一种有益尝试,开创了高校为地方服务的新形式。同时也为区域高质量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供了解决方案。高质量职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是目前制约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院的建设成功,为地方人才培养找到了新出路,提供了解决方案,成为地方人才供给的有力保障平台,也是学校继续教育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二)创新高校与政府共建特色学院运营机制
学院建立了紧密的政校合作关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学院有效运转。学院按照事业单位运作,政府提供资金、场地、人员编制;政府与学校共同成立管理委员会,对五金学院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并作为增进校地合作交流的协作渠道;学院组建专门的管理班子和管理队伍,保障学院实体化运作。
(三)为解决地方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提供了思路
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聘制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所谓双聘制就是引进的人才为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教师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按照浙江工业大学永康五金学院的教师身份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同时明确引进时应已确定的某一企业的员工聘用关系,主要从事的是企业研发工作。学院的建立为地方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了有力条件,通过双聘制,可以引进博士,甚至省千、国千等更高层次的人才,为地方科技创新注入动力。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第五届人工智能“职教百强”院校长高峰论坛将于7月6日-8日在上海举办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将于7月21-24日在新疆举办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