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大学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依托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产教研融合模式,人才培养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并审批同意下,上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多年来为能源电力企业在职人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丰富经验,由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持续五年承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以促进能源电力领域交流合作、培养国际人才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双促进”、“三基地”、“四维度”的理念,创新性地构建“三+X”多元互补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教学资源新体系,形成“三跨”联动、协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培养新机制,架构“三同”并举的“一带一路”中国电力文化输出新桥梁,为亚非欧三大洲26个国家培训255名高级复合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成为上电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发展进行海外宣传、推进海外人员培训的品牌项目。
创新点:构建“三+X”多元互补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教学资源新体系;形成“三跨”联动、协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培养新机制;架构“三同”并举的“一带一路”中国电力文化输出新桥梁。
上海电力大学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依托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产教研融合模式,人才培养从国内拓展到国外。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并审批同意下,上海电力大学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多年来为能源电力企业在职人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丰富经验,由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持续五年承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以促进能源电力领域交流合作、培养国际人才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双促进”、“三基地”、“四维度”的理念,创新性地构建“三+X”多元互补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教学资源新体系,形成“三跨”联动、协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培养新机制,架构“三同”并举的“一带一路”中国电力文化输出新桥梁,为亚非欧三大洲26个国家培训255名高级复合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成为上电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现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发展进行海外宣传、推进海外人员培训的品牌项目。
一、实施背景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提出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的合作建议,指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向和路径。能源电力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脉,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掌握着境外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上海电力大学国际电力培训走在国内能源电力高校的前列,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上海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行业培训排头兵、行业对外服务先行者的位置,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开展了丰富的国际能源电力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2016年起主动先行先试,与政府、企业、国外高校开展跨国互联互通,先后承接了多个国际人才培训项目,组织了诸如尼泊尔政府新能源能力建设培训、泰国电力新能源微电网、印尼爪哇百万机组等数十个项目,至今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培养包含政府电力部门管理、高级电力企业管理、电力专业技术等各类层次在内的人才670余名;助力越南永新、印尼爪哇、巴基斯坦卡西姆、津巴布韦旺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各自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最能满足当地电力紧缺问题的重点明星工程。
在“上海市一带一路奖学金”的资助下,学校持续五年开办一带一路能源电力高级研修班,为26个国家培训255名高级管理人才,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生动案例。高研班依托我国在电力能源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上海金融和新型产业等领域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商贸优势,上电电力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学科平台优势,组织并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方面的政企管理人员、高校及企业电力领域专家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交流,通过课堂讲座、案例讲座、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形式,了解我国电力尤其在新能源、全球能源互联网等绿色能源领域的发展现状;感受我国能源电力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能力;交流各自国内的电力能源领域的情况,分享成功经验,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推进深入合作。
二、主要做法
(一)一核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达成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习近平同志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2014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首次集中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应该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上海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承办的五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学术探讨、前沿讲座、企业走访、文化交流等各环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在培训中展示中国电力发展与传统文化,不仅拓展了合作市场,更体现亚洲电力文化的亲近与融合,达到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共赢。
(二)双促进:服务国内外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国内国际教培循环互促。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学院主动作为,先后多次为国内多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大型电力企业举办复合型商务人才培训班、国际工程项目专题培训班,为电力企业“走出去”作人力资源支撑服务,并成功举办五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形成以国内企业为主体,国内国际(一带一路)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精准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先走出国门的各大能源电力企业及众多积极实施海外电力建设运行的电力企业过程中,反哺扩充高研班学员规模,不断扩大高研班国际能源交流合作的辐射面。
(三)三基地:整合政企校多方优质资源,构建国内外统筹联动新格局。
学院整合校院两级资源,依托学校三个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筹备实施五届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高级研修班方案设计和运维工作,构建国内外统筹联动新格局。
2017年5月,与大唐海外投资公司、中电建甘肃能源投资公司、晶澳太阳能公司、上海康恒等公司等多家公司联合签署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共建全球首个“一带一路” 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
2018年10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能源电力高校联盟及“一带一路”能源电力产学研联盟,探索国内高校、走出去的电力企业、国外高校、国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四方联合。
2019年12月,上电选择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初提出国--印度尼西亚,进行校企四方跨国合作,成功筹建了国内电力高校第一个海外(印尼)培训基地,并不断努力拓展建设越南、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海外基地,全面推进中英文双语培训和实训体系等基地的内涵建设。
(四)四维度:统筹推进高研班课程建设,提升产学研四维育人功能。
1、课程建设理念
学院秉持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设置理念,紧密关注电力行业前沿理论及技术发展;通过报告讲座、参观考察、案例讲座、交流研讨等形式,从理论研究、应用实践、文化交流、服务效益四个维度培养具备先进技术技能、一流管理水平、丰厚跨国文化的国际化高水平复合应用技术型人才;调研政企的人才需求点及培训关注点,围绕对方需求提升设计方案吸引力和培训质量实效性,确保学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2、课程建设内容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一带一路”电力人才培养的时间紧、要求高、重应用等要求,学院发挥电力行业资源优势以及“国际电力高校联盟”盟主的优势,跨国进行教学资源整合,采用“理论模块+互动模块+情境模块”组合教学模式。
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宏观与微观交替的学习模式,在解读能源发展前沿理论、各国能源政策制度的报告讲座“理论模块”,在考察走访我国业内标杆企业基地的“情境模块”,各国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企业技术员工了解了我国在智慧能源、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能源电力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能力,切身感受到我国在传统能源转型、新能源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增进行业间交流、推进互通有无、深入合作的进程。在学院管理服务及人社科课程的“互动模块”中感受中国人文文化和电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增进友谊互信。
3、课程建设指标
(1)产出指标
数量指标。逐年新增培训内容,完善培训项目库;质量指标。加大国际交流,服务中国能源电力企业更好的走出去,使企业从中受益;时效指标。项目培训内容符合电力发展现状,与时俱进,授课教师与参课学员认同其时效性。
(2)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服务“一带一路”产学研联盟,搭建中外企业平台;生态效益指标。扩大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影响力,逐年新增新能源电力类讲座;可持续影响指标。形成能源电力高端人才培训品牌效应,学校双向交流人数增加,高研班报名人数增加,人员级别提升,类别更丰富;满意度指标。合作企业及培训人员满意度≧90%。
4、课程建设实践
经过五年的实践经验积累,高研班筹办工作不断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前四届高研班的海外学员在长三角地区参加线下培训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海电力大学积极响应国家防控号召,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考量国内外疫情防控现状及企业合作需求的情况下,攻难克坚成功地举办第五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创新性采取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主会场设在学校,五个分会场分别设在印尼、越南、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以及尼日利亚,来自12个国家的百余名嘉宾和学员实时在线开展学习交流。8场活动线上参与总计690余人次,不但确保了高研班的顺利开展,还大幅提升了参培的学员规模。
三、成果成效
(一)学员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国外代表学员有:缅甸仰光大学校长PHO KAUNG,越南第一发电公司(EVNGENCO1)副总裁Viet Anh Tran,菲律宾马尼拉电力公司副总裁Savet Froilan,孟加拉电力发展委员会主任MUNSHI BASHR AHMED,孟加拉国家农电局总工程师SADEQUE S M ZAFAR,泰国国家电力公司智能电网规划中心主任TAKAPONG Sawapop,印尼国家电力职业鉴定中心董事长Pahala Lingga,葡萄牙能源发展中心国际发展部主任QUEIROZ DE Goncalo,缅甸电力能源部控制部副主任Naing Win Htun,巴基斯坦中央购电局法务部经理AHMED Irfan,尼日利亚国家电力培训学院首席执行官Muhammed Oduwan Sule,老挝电力公司规划部处长PHAMISITH CHITPANYA,马来西亚国能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MARAYATI BTE MARSADEK等。
(二)驱动学校师生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1、科研方面
学校牵头代表上海向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进行“面向东盟的新能源国际人才培养与电力文化传播”的项目申报。学校《“三跨”协同,电力高校服务行业“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培养的成功探索与实践》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院肖勇同志撰写的《能源电力行业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一文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瞭望智库选用,在《瞭望研报》(2016年第138期)上刊发。
2、教学方面
逐步建立一支优秀的海外培训项目师资队伍,并将新的教学模式在非学历教育和学校全日制本科生人才、尤其是留学生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中得到成功实践。
在校生担任高研班志愿者,从课堂走向情境实践,从国内走向国际,在与各国能源电力行业高端人才的交流中培养了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3、校企合作
与“亚洲开发银行”“中电国际”等近二十单位紧密合作,得到国家能源局业务司的支持与指导。
4、所获荣誉
学院“‘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内外人才培训项目”被评为上海市2017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上海市发改委把上电继续教育国际人才培养实践作为案例上报。
(三)海外人员培训品牌项目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意义深远
五届“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高级研究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国际效益,好评如潮。上级主管政府及海外合作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高校领导对高研班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全市高校一带一路项目总结会上市教委国交处领导三次表扬学校。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大唐海外(蒙古)有限公司、中巴公司、国家电投中电永新运营有限公司、山东丽能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巴基斯坦卡西姆港发电有限公司发来感谢信,对学校的高研班举办与成效表示高度认可和感谢。高研班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国际影响力,英国皇家院士Loguolin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施正荣教授等多名专家为各国学员作了精彩学术报告。此外,高研班深受国内外新闻媒体关注,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电力报等众多媒体都曾进行过报道。
四、创新之处
(一)构建“三+X”多元互补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教学资源新体系
以近十年的远程教育平台为基础学院以多年的智慧数字化教育平台为基础,以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为契机,发挥上海电力大学和电力行业教授、专家、资深内训师等优秀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以教材、讲义及网络课件三者为基础、增加可变教学资源“X”的“三+X”多元互补的教学资源库。可变资源主要来自学校“一带一路”电力人才培养平台的专题定制、参与高校的专项提供和电力行业的专门安排,“X”的针对性、实用性与“3”的理论性、系统性相得益彰,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得到很好的呈现。
学院以专业划分,组建了多个由学校教授、行业专家、企业资深内训师组成的团队,结合电力行业发展、电力员工学习条件等,进行教学资源体系的设计研究与制作。利用企业委托资金以及自筹资金,累计投入700万元资金建成了拥有50个合3150课时三分屏网络课件、300分钟的flash视频课件的数字资源库,研发了184门网络教学课程和讲座,出版了近十本岗位培训专用教材,编写了十余本中英文教学讲义。
(二)形成“三跨”联动、协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培养新机制
为了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学校形成了“中国政府搭平台、涉外企业提需求、电力高校办教育、沿线政府勤响应、联盟高校手拉手”的“一带一路”电力人才培养新机制。
在国家能源局、越南电力大学、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亚洲开发银行、中电国际、山东丽能等共同参与下,跨业界、跨高校、跨国境,“三跨联动”,在培养方案和细则制定、培养路径和具体安排、优势整合与资源互补、有效联动与任务统筹等诸方面协同合作,取得了“一带一路”建设电力人才培养的实效。打造跨国校校、校企、校政等合作办学机制,以世界眼光锁定发展目标,提升合作办学应对急缺人才的特色与水平。按照“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智力-资本”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高标准能源与电力对外服务培训基地,服务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生产、研究、管理以及教学的电力人才培养。推进跨国院校,校企、校校、校政等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和特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架构“三同”并举的“一带一路”中国电力文化输出新桥梁
通过五年多来的实践与伴随践行的思考,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理念同步、技术同行、文化同向”“三同”并举,推动中国电力技术、教育、智力的输出,并为政府决策、行业预判等提供有效参考。培养一批热爱中国(国内)或友爱中国(国外)的、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专业认证的、复合型、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在近几年的国际人才培养实践上,积极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热爱中国(中国人)、友爱中国(外国人)的国际人才。
五、经验启示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两只翅膀,只有企业与学校携手,才能比翼齐飞;在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背景下,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数字化、智慧化教育助力国际培训合作,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网上学习平台”,大力开展“互联网+教育”远程继续教育服务,成为“一带一路”高研班及学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加大人工智能智能翻译等技术手段投入,支持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企业进一步研发翻译机器人、引入智能语音翻译器等人工智能化设备和智慧教学仪器,高效智能化地解决国际合作语言障碍。
上海电力大学正在积极筹办第六届高研班和申报第七届高研班,努力将由“上海市一带一路奖学金”资助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做成一套面向“一带一路”电力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体系,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培养的有效模式,总结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期待能够在我国的对外投资、对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催化剂作用,并打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方学校以及终端人才用户企业的联通脉络。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第五届人工智能“职教百强”院校长高峰论坛将于7月6日-8日在上海举办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将于7月21-24日在新疆举办
7月28-30日·敦煌|高校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研修班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