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西民族大学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为例
2016-2022年,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承办20期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涉及织锦技艺、陶瓷烧制技艺、编织技艺、刺绣技艺,染织技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壮剧等项目,培训传承人730人。发挥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帮助传承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的工作要求,为提高传承人研修培训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2021年至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研培计划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挥院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帮助传承人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院校的非遗相关专业建设和理论研究,提高院校的非遗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广西民族大学作为广西两所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院校之一,受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委托,2016-2022年广西民族大学承办了20期广西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遵循研培指导思想,合理设置培训课程
学校培训工作紧紧围绕“以传承人的发展为本位”的办班理念,根据国家研培计划要求,帮助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同时,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学校为培训班设置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课程板块,旨在帮助传承人群加深对非遗政策、传统文化和所持项目相关知识与技艺原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增加对行业动态、社会需求的了解,促进解决关键工艺和创作难题;促进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此外,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作用,将非遗培训班与校园文化结合,让学员不仅走入课堂,也要进入大学校园,融入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和弘扬非遗知识,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做好服务
培训过程中,老师们形式多样授课方式,使培训过程不再枯燥。课程形式包括理论教学、实操教学、实践教学、考察观摩教学、展演教学等,注重实践课和考察观摩课的安排。在师资安排上,授课教师多元化,不局限于高校教师或本校老师,还有区内外其他高校教师、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企业的相关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邀请优秀学员回校给培训班学员上课,如李伊园、李素芳等。学院为培训班提供理论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室,配备电脑、投影、录像、照相机、摄像机等。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区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广西非遗生活馆、广西壮剧院、广西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地作为固定的现场教学点,还会根据培训项目类型安排南宁市以外的现场教学点,如贺州学院博物,贺州市八步区瑶族文化体验馆、古岳坡文化艺术村、北流三环集团陶瓷工业园区、浦北小江瓷艺术馆、卢权智红陶创作基地等等,现场教学点已扩展到广西各地,如融水、三江、八步、钦州、那坡、隆林、横县以及南宁市周边等。
二、成效经验
(一)搭建沟通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培训期间,各班班主任为学员与授课老师建立了QQ群与微信群,师生之间、学员之间都结下了深厚友谊。培训结束后,大部分学员还保持密切联系,时常一起交流切磋施工技术经验,共享资源。为了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的相关资料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形成资源共享,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院今年申请建设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数字博物馆,目前正在建设中。
(二)及时开展成果宣传,积极进行媒体报道
为使非遗文化走入校园,走入师生,展示非遗培训班成果,我们从室内走向室外,结合民族文化科普活动,在校内外共举办9场结业成果汇演。培训班学员自导自演的节目,内容涵盖多个民族的文化风情,体现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气息。除了动态展示外,还在学校民族博物馆长期展出部分学员优秀作品,并采购和收藏部分学员作品。此外,学院还多次在校内、河池市委党校、崇左民族师范学院、南宁外国语学校、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等举办学员作品实物展及培训班图文展。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如,刘霁萱老师携非遗作品前往南京参加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喜获“百鹤杯”百鹤新锐奖,非遗培训班传承人喜获百鹤金鼎奖以及百鹤奖;选派非遗培训班学员优秀学员李素芳、李伊园、李素英、梁恒源、杨云、兰培文等10人次随广西民族大学师生赴泰国参加中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并展出作品52件。
三、特色创新
(一)培训结束,及时跟踪回访
为了及时总结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开设经验,促进教学相长,提供教学效果,更有针对性的实施研培计划,学校每年都会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学员回访工作,截止目前,已回访学员208人次,期望通过回访,走入学员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了解他们的境况,听取学员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形成回访报告,以便更全面地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安排,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研培计划指明方向。
(二)与学科结合,推动学科发展
学校将培训与学科相结合,把非遗培训班作为一个教改项目,让部分教师、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各类人员参与到培训环节中,打造“一生一艺”培养模式。例如,让民族学的本科生为培训传承人做口述史,部分本科生和硕士生参与到培训班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结业展演和学员回访等环节。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即能提高理论知识,也能增长见识,还在摄影、录像和非遗技能等方面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培训,大大激发了师生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注。此外,师生们利用培训班的各类资源开展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非遗相关,一些民族学老师研究课题也转向非遗研究等。因此,非遗培训工作对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培训启示
1.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精神基础。在培训过程中,广西民族大学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帮助学员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训班不仅有效弥补了学员们专业知识、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短板,而且通过外出实地考察的课程开阔了视野,为今后丰富他们的作品语言与特色创造了素材。此前,他们中有些人是第一次到大学学习,只知道本民族的传统东西不能丢失,却没有理解民族文化传承的紧迫感。培训后。学员们树立了文化信心,并在发展当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民族凝聚力大大得到提升。
2.传承意识普遍增强、大力开展活态传承,推进传统与现代创新的再结合
经过培训后,学员们坚定了文化传承的信念,尽力成为本民族文化的知情者和持有者。学员们感知到身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深入了解地区非遗传承现状与诉求,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尝试开展非遗项目兴趣班,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带动更多人群关注非遗传承相关内容。并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民族与世界的接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在保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提高产品竞争力,学员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3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将于7月21-24日在新疆举办
7月28-30日·敦煌|高校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研修班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