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试先行之风 延伸继续教育改革之路
跟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脚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双高计划”院校,一直走在“先行先试”的前沿之路上,承担示范引领的重大责任,深入推进重大改革创新工程,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窦院长介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质量保证体系内外部一体化建设来铸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立足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等特色优势领域,开辟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的新战场。与此同时,学校以常工金课、金专、金师、金地和金教材等体系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工程属性、工匠内涵、质量特质的“常工文化”,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关切。
学校深度参与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主动联合企业开展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智能建造人才培养高地效应凸显,绿色化工、新材料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载体更加丰富、成效更为显著。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改革发展引领着各个学院的改革发展。继续教育学院则开展了继续教育延伸改革工作,窦院长主要从学历继续教育以及非学历继续教育两个方面作了相关介绍:
首先是学历继续教育。他提到,依托学校应用化工技术、智能焊接技术等特色专业优势,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专业优化,提升对“长三角”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撑力。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立足规范办学、控制风险、提质增效,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
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他提到三个方面:
一是持续统筹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将质量品牌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放在第一位,实施一个学院、一个基地、一个品牌工程。
二是理顺工作体制。从国家层面出发,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要求要规范、高质量发展。因此学院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对照相应的要求定制了相关的管理办法。
三是聚集优势资源,加强政校企融合。学院面向常州市以及周边城市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如危化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岗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双师型职教师资培训等,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正确认识落实继续教育改革内容 推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2021年起,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多个继续教育领域的文件,其中包括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并且涵盖了广告发布、教材建设、专业设置、校外教学点等多个方面。窦院长认为,这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继续教育领域的落细和落实,而其核心思想就是对继续教育进行规范和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对于政策,窦院长认为首先是正确认识规范与发展两个关键词。规范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断地完善、加强规范管理可以推动继续教育健康发展。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进而推动继续教育的规范有序发展。其次要进一步优化、精简专业设置。通常情况下,继续教育的主办高校在招生专业方面追求的是“广而全”。他认为,主办高校在继续教育专业设置上应该根据学校、校外教学点所在区域的经济、行业、产业的特点以及人才需求进行科学调研,结合学校的优势专业和优势资源动态调整继续教育的专业结构,使得学校的专业优势和地方需求更好的相结合,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一定要主动承担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职责,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建设提供职业教育的有力支撑。窦院长表示,近年来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会出现已具备本科、硕士学位的学生报考学校化工专业的现象。对此,学校也进行了跟踪调研,判断是否为个案还是具有普遍性,经过跟踪了解发现这样的社会需求大量存在。并介绍,江苏省对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生产负责人、操作人员等人员上岗有一定的化工专业背景要求。每年会有很多学生选择学校的化工专业进修,从而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人的一生仅靠在全日制学校教育中获取知识是无法受用终身的,这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也要求职业院校要主动肩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来发展终身教育,进一步支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发挥专业优势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直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常州市以及周边城市培养急需的化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此,窦院长介绍,对于学历继续教育,学校面向江苏省内招收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在籍生规模稳定在一万人左右,在学历层次上为江苏省万亿级的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学校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基地,面向全国主动承接各类技能大赛教练员培训、新教师岗前综合能力的提升等国培、省培项目。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申报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建职工继续教育基地等,送教上门为企业技术技能的升级迭代以及产业工人技术和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提供个性化订制培训服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常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职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为常州新能源、新材料等企业人员开展岗前培训、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继续教育改革与数字化并行 打造继续教育良好生态
随着数字强国战略的提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深度思考,在打造智慧校园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窦院长介绍,继续教育学院打造了一条比较完整的“资源+平台+环境”终身教育数字化生态链。学院学历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完整复刻了学历继续教育线下的全业务流程,包括生源组织、经费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学习管理、质量平台等模块。同时学院还启动了线上课程资源开发工作,整合学校优质课程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在疫情期间,学历继续教育平台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系统集成应用化工等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老年教育课程、服务乡村振兴课程等数字资源,建设智慧化工教学与培训工厂、智能焊接与检测虚拟仿真基地等科教融汇数字教学与培训平台,打造产教融合信息管理平台、智慧教室、多媒体中控中心等数字技能培训智慧教学场域,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造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提升营造良好培训环境。
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道阻且长,未来仍需各方的持续努力。
未来如何打好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窦院长提出学院今后所需要做的五项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三全育人”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顶层设计,统筹完善各类制度、标准,建立健全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学历继续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办学行为规范、质量标准完善的新格局。
二是进一步加快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步伐,促进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升级,主动适应继续教育发展新趋势。在互联网+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下,推进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升级,推动本校数字资源的开发,建设更优质数字化资源,推进和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满足社会人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三是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将工作流程标准化、重复工作信息化,实现跨平台和移动端的协同办公,进而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过程的透明度。
四是进一步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特色发展体系。建立健全非学历教育管理制度,加强非学历教育的规范管理。培育一批相对稳定的擅长继续教育的师资力量,选聘一些知名的、实战经验丰富的、技术娴熟的专家能手组建一支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促进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满足企业、行业、产业的需求。
五是推进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工作。面向高职院校服务人口老龄化新要求,学校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持续在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校和江苏省银龄学习中心建设中,打造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品牌,提出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新范式,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贡献常工力量。
您想更多了解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请点击“阅读原文”。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工业设计系主任覃京燕:设想未来 计谋天下 在交叉融合智能中推动设计创新发展
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张永生:突出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办学优势 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型人才
江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育红:唱响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谱写继教模式创新新华章
河西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晓虎: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学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何淼:发挥信息化办学特色优势 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高技能人才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讯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院长边文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工智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上海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邱峰:创新“人工智能+教育” 培养高层次人工智能教育人才
河南工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沈贞:“豫”音绕“粮” 以全球视角构建灵活开放高质量继教发展路径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炳烛:沉淀百年之办学精华 传授实业培养新时代行业人才
重庆工程学院软件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廖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数字化、智能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庆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杜朝辉:新时代新担当 办好继续教育助力终身学习体系构建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魏玮: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普融通,培养高素质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才
青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耿宝福:以政促改 谱写青大继教新篇章
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常友:坚持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淮阴工学院副校长高尚兵: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部副主任李彬:厚基础、重交叉、强应用,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邓毅:为办好人民满意的继续教育而努力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建华:探索继教新模式 呼吁继续教育良性发展
安徽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浩:以新时代视角 促进学历继续教育全环节、全过程高质量发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刘代军:支持行业特色高校升格大学 郑州航院“三步走”筹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申华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致力建成河南省人工智能名牌专业
烟台职业学院网络中心副主任谢树晓:充分发挥网络中心作用 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战略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林果园:发挥能源资源领域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张治斌:紧密对接数字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信息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北京趋动科技有限公司CEO王鲲:软件定义算力,助推高校AI科研及专业建设
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总经理金家贵:量子赋能教育 做好量子领域人才培养基座
长天云端运营总监陈柳:数字继教,因知而行,助力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苏春风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曙光:春风化雨 润泽全民教育
无锡柠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雷虹:突破迎接新征程 初心不改助发展
浙江精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蒋定福:用数智化技术全方位培养一流新商科人才
上海正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谢方:用艺术 简捷 尖端的教育产品服务新时代育人场景
近期活动链接
8.19-23 •北京 | 高校虚拟现实/ChatGPT/AI虚拟人/数字孪生最新技术研讨会暨师资研修班将在北京举办
8.21-23•大连 | 高校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研修班将于8月21-23日在大连举办!
2023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将于10月19-20日在京召开,大会主题:数智化赋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