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在2022年5月至6月,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实施的河南省小学语文省级名师培育对象培训项目,由于疫情影响,均采取在线培训方式,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培训效果。本文以该项目作为典型案例,总结梳理了提升教师在线培训实效性的主要做法、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主要做法是:精准把脉,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活动引领,切实助推学员成长;模式创新,着力提升培训成效;精细管理,助推培训提质增效。创新举措是:模块化的培训课程设计,有梯度的培训活动开展,生成性培训资源的利用。典型经验是:组织在线小组活动,打破远程培训的壁垒;开展在线课例研析,实现跟岗研修的效能。
3.生成性培训资源的利用:提高成果质量和成果转化率。
一、案例背景
2018年至2020年,北京大学连续三年承担了河南省“省培计划”省级名师培育对象小学语文学科培训项目,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面授15天,线上学习60学时。2021年至2022年,北京大学继续承担了该项目,这两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培训不能如期举行。北京大学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文件要求,调整了培训计划,将该项目线下培训调整为“同步+异步,同步为主”的20天在线培训,分别于2022年5月至2022年6月,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实施。两期培训均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培训效果,以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实施的项目为例,参训学员55人,培训报到率、结业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二、主要做法
如何实现中小学师资培训数字化转型?如果让在线培训达到预期效果?北京大学项目组对这两期培训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做法如下:
1.精准把脉,精心设计培训课程
为了给学员设计更精准的培训课程,北京大学项目组从基本信息、参训情况、教学现状、培训需求四个方面对参训学员开展了详细的训前调研,调研了学员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活动、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和期望。按照学员的需求,北京大学项目组合理规划培训时间,设计培训课程。根据河南省项目办文件,综合国家政策要求、教师发展需求、学科发展需求和学员个人需求,围绕培训主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名师专业成长”,为学员设置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新课程与新课标、新教材与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术、作业设计与考试命题、校本教研与教学反思、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课例评析与实战演练九大课程模块。培训后,学员普遍反映“培训很有针对性,培训课程丰富、全面、科学,实用性很强”。
2.活动引领,切实助推学员成长
正式实施前,北大项目组对学员进行了分组。培训正式实施的第一天,项目组以在线工作坊形式组织了小组破冰活动,增强了小组凝聚力,保障了后续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培训中为学员设计了“教育教学主张分享”的活动,为了给学员留出准备的时间,项目组组织学员在正式培训前或者利用培训间隙梳理“我的教育教学主张”。90%以上的学员按时提交了这项作业,作业质量很高,分享活动大大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培训中设计了“统编教材微格教学设计、展示与点评”这个大活动,经过小组成员三次备课磨课活动,进行最终展示与点评,学员们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观摩过程中,将培训所学学以致用。
3.模式创新,着力提升培训成效
培训准备阶段,项目组提前将学员关注的问题发给专家团队,以便专家针对性备课。培训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培训课程的在线教学分为前置任务学习、专题讲座、研讨答疑三个环节,专家将学员关注的重点问题融入到专题讲座中,利用培训任务单、学习支架、实践案例等资源形式引导学员学习、思考与应用,始终围绕培训主题,将学习、反思、研讨、作业融入培训中。此外,为了弥补学员无法现场跟岗的遗憾,项目组不仅注重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专家授课过程中贯穿课例的讲解,还邀请北京市一线名师开设多堂完整课例研析的在线课程。
4.精细管理,助推培训提质增效
培训开始前,项目组发布培训通知,通过各种方式与学员联系,确保所有学员进入班级群并对培训做出响应。搭建在线培训平台,组织所有学员进行直播平台测试,确保学员学习没有技术上的阻碍。精心准备培训手册,让学员提前熟悉培训安排。项目组还注重发挥考核评价在培训中的引导作用,培训一开始就让学员明确考核要求,明确他们要完成的各项学习活动。培训过程中,项目组充分利用班级群的功能,发布每日培训课程提醒,发布专家导学材料和拓展资料,每堂直播课程中都贯穿项目组、专家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大大激发了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三、创新举措
1.模块化的培训课程设计:凸显科学性、人文性和生成性
培训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和培训学科的特点,考虑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调研学员最关心的问题,利用北大的学科优势和人文特色,凸显科学性、人文性和生成性,聚焦小学语文名师培育对象成长阶段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邀请高校教授、课改专家、一线名师共同参与,精心设计九大课程模块,注重各个模块课程的营养搭配,注重将学员的问题融入到培训课程中,注重将课例观摩与课例研析等课程融入到整个培训课程体系中。
2.有梯度的培训活动开展:注重开放性、交互性和实践性
一个好的培训需要学员的充分参与,培训活动的设计对于培训课堂是必不可少的。项目组为促进学员在线培训实效,对培训活动同样进行了精心设计,注重开放性、交互性和实践性,以“交流、分享、成长”为主题,设计了“项目方案解读和工作坊破冰”“教育教学主张分享”“分组撰写培训简报”和“统编教材微格教学设计、展示与点评”四大培训活动,这四个活动随着培训的逐渐推进依次展开。
3.生成性培训资源的利用:提高成果质量和成果转化率
项目组注重利用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及时将生成性资源打造成高质量培训成果,并采用分享、交流、点评等方式将生成性资源的效益进一步放大,提高培训成果的转化率。通过学员提交的“我的教育教学主张”,设置了“教育教学主张分享”的活动,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两位学员在全班进行分享,分享的学员会再次重审自己的经验,在全班分享展示,经验得以在全班传播,很多学员都表示从别人的分享中受益多多。培训过程中每个小组合作撰写、最终呈现出来的一篇篇精美的培训简报,都是小组全体成员参与的结晶,凝聚了每位学员和组长们的心血。培训后期每个组进行的“统编教材微格教学”的15分钟展示,也同样凝聚了小组集体的智慧,经过组内成员的评课和专家的评课,更发挥了活动的价值,提升了培训成果的质量,促进了培训成果的转化。
四、实施成效
以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实施的项目为例,在培训末期的匿名调研中,54位参与调研的学员中,52位学员(占比96.3%)对项目很满意,2位学员(占比3.7%)对项目满意,项目整体满意度为100%。除了2位学员(占比3.7%)认为线上课程没有线下课程直观外,其余52位学员(占比96.3%)对此次在线培训效果的评价为“好,很好,非常好”,学员评价此次培训“顶层设计好,内容安排质量高,切合自身需求;课程设计科学全面,很实用,很有指导性;专家老师高屋建瓴又接地气;组织很用心;打破了自己对线上培训的固有认知;培训非常及时,让自己如获新生”等等。总体而言,培训达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五、典型经验
1.组织在线小组活动,打破远程培训的壁垒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线培训最难克服的就是孤独感。项目组在培训中除了建立班级QQ群,还组建小组微信群,开展多类型的小组活动,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粘聚力,来帮助学员克服在线学习中的孤独感。学员对小组活动评价非常高,“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是贡献者,没有旁观者”“小组合作不仅促进了我的在线学习,也让我了解到了更多同行教师的专业与精进。非常珍惜共同体学习的机会,我在小组微信群内进行多次沉浸式教研,积极参与展示课的内容、各个环节的设计、课件等的研讨、修订,为展示的老师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
2.开展在线课例研析,实现跟岗研修的效能
在线培训无法现场跟岗,加上培训临近期末,各地由于疫情处于在线教学状况,为了改变无法带领学员在线实时观摩一线课堂的情况,项目组组织专家精心设计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堂课程都贯穿课例讲解,邀请一线名师利用已有优质课例资源,开设多堂课例研析课程,学员观摩课例后,专家组织学员研讨交流,最后,专家围绕课例再进一步总结升华。学员在总结中写道,“专家老师对优秀课例的展示和点评,使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实施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我指明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4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AI大模型赋能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研修班将于7月18-21日在北京举办
2024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将于7月19-22日在敦煌举办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人工智能&知识图谱赋能教学创新设计研修班将于7月19-21日在敦煌举办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科研教学能力跃升与场景创新实践高级研修班将于7月21-22日在敦煌举办
全国高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数字人/ChatGPT/植物仿真研讨会暨师资研修班将于7月29日-8月2日举办
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申报与高水平论文写作专题研修班通知|8.10-12•广州•线下+线上
2024(第十届)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将于10月在京召开,主题:加快教育数智化转型升级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国金属增材制造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首批发起成员单位邀请函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