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一、背景
北京语言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制定了《北京语言大学全面推进本科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积极配合学校整体工作部署,针对高等继续教育学生特点,围绕“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定位,遵循“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相结合原则,结合学校语言文化专业特色,构建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相互支撑的继续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二、做法
学院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内容体系、过程设计与质量评价的构建,探索出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教学目标强调价值与知识、能力的融合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对标党的教育方针,在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在学科专业能力和思想价值观念两个层面的协同发展,将价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三者有机融合起来,是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参与继续教育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尤其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对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开发时,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即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宪法法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等。以学院《大学语文》为例,该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一方面适应继续教育学生的从业导向需求,强调实用性,但除基础性和实用性外,它更具有“文以载道”的德育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三维度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其中价值目标主要为:突出思政教育新目标,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涵养其道德品质与家国情怀,培养人民至上、心怀天下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
(二)教学过程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保障。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关联性原则、贴近生活原则、适度原则以及知行统一原则。关联性原则要求立足课程内容,不生搬硬套,尽可能结合授课内容,融入思政教育;思政内容隐性嵌入,内容到点,效果到位地融入教学,做到“思政教学”润物细无声;依托专业实践,选择恰当的元素进行实践。贴近生活原则,指的是优先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人生关切的思政材料。适度原则,要求明确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引入中国元素。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资源,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挥专业课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二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开发思政教学资源,遵循关联性原则,灵活选用思政资源,找准切入点,将其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专业主干教材与思政元素无缝对接。三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设置师生、生生双向互动教学环节,在开放对话生态关系下延伸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四是作为课程的内容补充,进行了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不定期更新与迭代。
(四)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双落实的灵活教学设计
课程每一模块融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为一体,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双落实。在“宽基础、活模块”的总体设计原则下,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每个模块根据专业知识点嵌入适配的思政元素,构成了主题鲜明的“单元资料包”,包含“学习目标、思政拓展(思政元素、知识点、内容、主题)”等,优化了教学活动及资源的设计与组织,实现“课程思政”语料的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平台、现代多媒体、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效益的学习工具,实现课堂的多模态互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探索“讲”“查”“演”“做”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并举,并将各类方式加以灵活组合。在学院《综合英语I》课程中,教学方法主要有对比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和混合式教学。对比教学法指的是在讲授、讨论、作业环节师生就同一个主题针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在直播课中设计好活动内容,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混合式教学,课程连续三年开展了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完成了在线课程思政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同时采用WOPPPS 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最大效益化。
图1 WOPPPS 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
(五)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
为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高质量达成,学院通过督导评估、行业专家评审、学生学习成效评估、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等评价方式,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等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多维度、全过程、立体化评价。
督导评估,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计划与教学进程的执行情况、教学组织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检查和督导,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完善。
行业专家评审,由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及相应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审定,并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
学生学习成效评估,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依据,根据学习行为分析和质量监控结果,教师及时答疑解惑,解决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综合性评价在形成性考核(直播课堂学习、平时作业)的基础上,通过期末考试来验收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确保学生学习真实发生,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要求学生每个章节学习时长达到一定比例,才能进入下一章节学习,才能完成对应的平时作业。
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通过编制满意度调查问卷,从学生方面了解其对教师授课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的评价与建议,以完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与思政教育需求;从用人单位方面检验学院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养成果,以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优化。
三、成效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内容深耕,我校已累计开发了10多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上述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策略在实践工作中成效显著。其中,《综合英语(I)》课程获教育部继续教育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奖项、相关教师及团队获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等三项荣誉,学生的选课率、点播率、浏览时长有较大提升,该课程在“MOOC中国”平台上线,开放课程2期,学习人次达4159,深受学生好评。《大学语文》课程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等三项荣誉,学生在直播课堂中学习目的性和意识明显加强,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四、经验启示
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实践为高等学校继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如下经验:
(一)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对标党的教育方针,在充分考虑专业特征和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目标贯彻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层面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基于网络课程资源和智慧化教育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完善教学方法设计,注重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督导组、行业专家评审、学生评价制度等作用,提供多元化的评价维度、内容与方法,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对整体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管理。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4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集训营将于8月10-12日西安+线上举办
2024高校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修班将于8月16-18日在贵阳举办
2024“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态发展大会将于9月21-22日在北京举办
关于开展“新质•引领•赋能” 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