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为助力企业加违转型与行业发展,结合北京地质大学(北京)“双一流”学科平台与优秀师资资源,骨干培训班打破原有的培训方式,开拓思路,从学员个体需要、发展空间、学科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考虑,制定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以研究生的培养的思维模式而建立“导师制”,使学员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从而有效激发学员学习潜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多年来以行业特色培训为重点,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面向地质资源等领域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别的教育培训,以助力行业发展。近年来,为顺应“双一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我们提出人才精准培养理念,即将环境融入、专业学习、任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对不同的培训班型在培训前期深入调查了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其中与中国自然资源调查指挥中心合作的自然资源调查骨干培训班(以下简称“骨干培训班”)用“导师制”进行精准培养,同时探索非学历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全方位深入调研,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骨干培训班是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为高效服务于国家资源调查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而组织的干部职工入校脱产培训,是指挥中心推动职能任务转型、有效担当职责使命的迫切需求下而举办的专业培训班。“骨干培训班”共计学员40人,分别为来自各地方单位骨干技术人员,培训周期为1年,涵盖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培养。
在培训前期企业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工作环境的变化为职工带来了相应的心理上的影响,同时,新技术迭代周期的缩短及知识内容的更新又对其技能、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角色转变过程中缺乏过程指导,职业发展认知等方面遇到许多问题,导致其无法较快地适应新环境,转岗职工新阶段的科研研究经历几乎是空白。
通过对培训学员问卷调查、培训调研会等方式,我们了解到培训学员前置学历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但相关教育背景差距较大,其中一部分同学没有本专业相关教育背景,且岗位类别为“工勤”岗居多,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根据原本地质调查骨干班培养方案,大大加大了此次培训的难度。
在培训计划制定过程中,如何对其职工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帮助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补齐能力短板,提高学员业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创个性化导师指导模式,激发学员学习潜能,实现相互促进
根据指挥中心实际工作情况和需求,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良性互动和交流、促进培训学员职业发展、助力企业加速转型,结合我校“双一流”学科平台与优秀师资资源,骨干培训班打破原有的培训方式,开拓思路,从学员个体需要、发展空间、学科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考虑,制定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以研究生的培养的思维模式而建立“导师制”,培训学员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方向选定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导师指导方向确定课题,使学员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从而有效激发学员学习潜能。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重点不在内容,而是机制建设,要针对不同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动态设置课程,每一位学员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完成培训计划。
同时,根据培训人员岗位职责和学历层次设立“课题小组”,在小组研究中,年轻同志可以向资历较深的同志学习专业知识、处事方法和工作经验,资历较深的同志则可以感受年轻的朝气,学习年轻人身上先进的进取、创新和拼搏精神,实现互促互进,各单位也搭建起沟通交流平台。
除此之外,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尽可能地从学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即学员要求掌握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就相应地设置什么样的课程,理论课程以“补充基础+适当提高”为主,课程虽以研究生课程为主,在讲授方面,注重基础理论的培训,尽量包含本科生必须课程内容,助于学生形成“理论-思维-实践”过程紧密的设计逻辑,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论文指导学时比为2:1:1,分布图如下:
为能更好地了解学员学习进程,制定阶段化反馈机制,每8学时反馈一次学员阶段性学习成果。教学师生双方都会进行总结,进而不断改进完善,根据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完成论文情况、薄弱环节,同时也可根据反馈表调整学员培训课程。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人才精准培养
从 10 月初开始进行导师制指导授课,论文写作授课时间共计 192学时。同时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
项目实施共分为 3 个阶段:
第 1 阶段为导师辅助选题阶段,要求学员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题,学习相关专业英语知识。指导教师通过座谈、布置任务等方式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科研经历等,最终确定选题。为保障地质调查骨干培训班学员学习科研,学校为各学员开通了“数字图书馆”VPN系统,可访问学校丰富的线上学术资源。
第 2 阶段为项目实训阶段,以授课(理论授课+实践授课) + 导师融合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学习方面,学生不断完善基础知识,并且在适当时候进行知识内容的深化;在科研指导方面,导师指导学生从搭建框架,到丰富内容以及数据处理等,完成论文整体内容。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理论知识学习服务于科研研究,科研研究为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学生有方向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形成闭环。比较突出的课程感受是这种阶段式的培养模式具有系统、全面和高效的特点,有效强化了连续性较弱的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专业联系。
第 3 阶段为能力升华阶段,主要进行课程拔高与论文精修。在这个过程中,为学员安排大量的科技报告,带领学员参观相关行业企业,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精修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完成科技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行业前沿知识,通过参加科技报告,使学员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相关科研议题,了解行业前沿知识,为今后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不断深入思考,优化提升培训策略
经过为期1年的“导师制”精准培养模式,培训学员无论在理论学习还是科研成果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提升。
通过理论课程培训,能够有效拉齐“短板”。通过理论课程打分结果,全体学员均通过考核,非专业背景学员平均分略低于专业教育背景平均分,但均处在同一等级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非专业教育背景学生较多,故非教育背景专业平均分与本专业教育平均分差距相差较小。
通过这次培训,学员能够发挥专长,在优势学科领域,科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论文考核环节,所有学员需准备5-10min论文汇报,部分培训学员可根据原有工作数据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对自己的科研领域有了新的认识,有个别学员在某些行业范围提出新方法与探索思路;非专业背景的培训学员可通过广泛性的阅读和阶段式学习对相关领域进行综述和总结。
在培训后我们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追踪调研,有30%培训学员在此次培训班结业之后报报考研究生进行进一步深造,培训班还有6名同学计划将此次培训结业论文投稿发表,绝大多数学员通过此次培训极大地增强了科研信心,有了更清晰的科研研究规划。
加强员工科研理论培养是现阶段企业员工队伍发展的内在诉求,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和新工科的不断涌入,迫切需要员工迅速掌握新技术,增强岗位胜任力与创新力。“导师制”培养策略根据员工的成长规律,在固定周期内对学员进行有效“传、帮、带”,全面促进员工专业成长,优势明显。对学员进行针对性、精细化的培训,不仅能有效提学员自身工作水平,同时也满足了新时代下行业的发展需求。该培养模式作为员工队伍准入的过程管理的一部分,激发了培训学员的积极性,丰富和完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体系,保证了行业培训对实施过程有效监管,确保培养落到实处,有效提升了行业培训的培养质量与效果。
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不断实践和探索,我校通过此次“导师制”的人才精准模式培养,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在行业发展与企业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原有教育体系的优势,更好地承担起了非学历教育的历史使命,落实党和国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相关链接
关于开展2024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近期活动链接
诚邀参会|2024百度云智大会及云智教育论坛(9月25日•北京)
重磅日程发布|首届全国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发展论坛将于9月26-27日在重庆召开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集训营将于9月28-29日上海+线上举办
全国金属增材制造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全体会议将于10月19日在天津召开
关于开展“新质•引领•赋能”首届数字教育示范案例征集活动的通知
关注必威西汉姆联官网传播矩阵,get更多精彩内容